禱告最重要的是交通的雙方要真實,必須是真實的自我像真實的、並非臆想的神傾心吐意。所以C. S. 路易斯說,我們首先應該祈求:「但願說話的是那真我,但願聽我說話的是那真祢。」
2、禱告的目的 C. S. 路易斯說: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:一種是對神說,『願祢的旨意成就!』另一種是神對他說,『好吧,隨你的便!』」約翰·斯托德說:「禱告是神親自為我們選擇的方法,用以表達我們有意識地需要祂、謙卑地依賴祂。禱告不是將我們的意志強加於神、或者讓祂的旨意遷就於我們的方便的手段,而是讓我們的意志順服祂的方式。」唐崇榮說:「禱告不是為了成就我們的意思,而是為了成就神的意思;禱告不是為了命令神,而是為了遵行神的命令;禱告不是為了利用神,而是求神使用我們;禱告不是為了改變神,而是求神改變我們。」因此,禱告一面是為了榮耀神,一面是為了預備人。神對禱告最好的回應,不是改變環境,而是改變人;不是把環境變得合人心意,而是把人變得合神心意,預備領受上好的恩惠。因此,上達寶座的禱告,有以下三層目的:
宗教改革以後,聖公會、信義宗、長老會、改革宗、浸信會、循道會等主流宗派都在崇拜手冊中附上禱告文(Canonical Hours or Daily Office),以幫助信徒正確地禱告。這些禱告文是大公教會的寶貴財富,可以提醒我們正確的教義,以免偏離真道、墮入宗教幻覺;也可以提醒我們哪些才是當求的事,以免被眼前的危機一葉障目。所以J.I. 巴刻說:「《公禱書 Book of Common Prayer》是我們成全保羅在歌羅西書2:6-7中對我們召喚的重要幫助來源:既然你們接受了主基督耶穌,就要靠著祂而生活。照著你們所領受的教導,在祂裡面生根建造,信心堅固,充滿著感謝的心。」(The Prayer Book Path, 1999)現成的禱文固然可能被當作公式,但我們可以加入自己的內容,把它化為己出;自己的禱文固然可以自由發揮,但若眼界狹窄,也會僵化成重複的套話。以下日常私禱文綜合了聖經的禱告,以及早期教父、聖公會、改革宗和長老會的傳統,內容平衡,並不倚賴於個人的天性偏好,也不會隨著情緒陰晴不定。如果你還不會禱告,可以直接誦讀這些現成的禱文,默想、理解每一句話,然後在心中阿們,直到學會自己禱告。如果你已經會禱告,也可以經常默想這些禱文、加進自己的禱告,使我們的禱告內容更加全面、屬靈視野更加寬廣。`